发布日期:2025-02-04 19:20 点击次数:97
在古代中国封建时期,要是跟别的国家比起来,咱国家的实力那可是相当强大,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,都是世界上的佼佼者。
所以,好多边上的国家为了自保,只能低头听话,不过呢,也有些小国老想着找机会摆脱别人的掌控。
【清朝时期的安南】
在乾隆那时候,安南国内闹起了内讧,西山的一帮农民起义军把原来的统治者给赶下台了。之后,在阮家人的带领下,他们成立了西山阮氏的新政府。
但是,那时候清朝国力强大,正处于最辉煌的时期,让那些附属国只能心里有想法却不敢行动。
中原和安南的历史关系挺复杂的,说起来就是一直“时合时分”,反反复复。
在宋太祖开宝元年的时候,安南的丁部领就把当地那些分裂的势力给统一了,建起了一个比较统一的国家。从那以后,安南就开始慢慢不再那么依赖中原王朝了。
后来,两边好像是各走各的路了,安南那边也经过了前黎朝、李朝、陈朝等好几个朝代,跟中原王朝的关系都不咋紧密。
这种状况,直到大明王朝成立以后,才逐渐结束。
朱棣皇帝以前就是打仗的能手,等他把皇位坐稳了,没过多久就带兵去了安南,把安南变成了中国的一部分。
但是,现在想要重新管住安南,可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。
安南的老百姓经过了几百年的自个儿当家做主,对自个儿的民族身份特别认同。自从朱棣把这块地方打下来后,安南那边就老是有人起来反抗,起义不断。
宣德2年,明朝觉得管理那个地方的开销实在太大,所以就决定把军队撤回来了。
瞧见这形势,安南的黎利赶紧趁机自立为帝,定年号为天顺,后来大家就把这个朝代叫做黎朝。
后来的日子里,安南国内并没能实现真正的团结和富裕,内部争斗一直没有停歇,始终乱糟糟的,战争频发。特别是到了18世纪,中国正处在清朝时期,那时候安南的统治者生活极其奢侈腐化,老百姓的日子过得非常艰难。
乾隆三十六年的时候,阮家三兄弟挑起了起义的大旗,那些本来就连肚子都填不饱的农民们纷纷响应,起义的势头很快就席卷了整个安南。
乾隆43年的时候,安南那边的仗快打完了,阮岳就自己称帝,建了个西山朝廷。
清朝方面也早有准备,所以乾隆派出了“支援黎氏消灭阮氏”的军队,打算助安南一臂之力实现统一。
幸运的是,阮家在掌控了安南后,并没有和清朝翻脸。为了获得大国的撑腰,他们在乾隆五十三年和乾隆五十四年连续两年,主动向清朝示好认错。乾隆仔细考虑后,觉得继续打下去也没多大意思,于是就顺水推舟,册封了阮家,让西山政权正式有了合法的名分。
这是安南地区唯一一个得到清朝正式认可的政府。
那时候,广南那边有两个政权,一个叫“旧阮”,是阮氏政权;另一个叫“新阮”,是西山政权。
“旧阮”们的国家没了,他们肯定先溜之大吉,然后再找机会卷土重来。
但是,“老阮家”在安南的统治基础还是很牢固的,所以他们有可能重新掌权。没多久,有了老臣们的帮忙,阮福映就拿下了嘉定这些地方,给“老阮家”找了个落脚点。这么一来,新阮和老阮之间的争斗,就变得更加火爆了。
后来,阮福映不断对“新阮”施加压力,逼得西山的“新阮”没办法,只好去求清朝帮忙。但那时候,清朝的皇帝已经换成了嘉庆,他可没乾隆那么有干劲,对这种麻烦事根本不想管。
所以,嘉庆就吩咐要好好守着边疆,生怕“火灾”蔓延到清朝的地盘,至于别的事儿,他都没怎么管。
看看那时候的历史,就能明白为啥嘉庆皇帝会和乾隆皇帝的政策唱反调了。
清军占领了整个中原后,为了方便管理,就实施了“海禁”政策,这样一来,明摆着从海上走就不行了。但尽管如此,中外之间的走私买卖一直没停过,特别是清朝南部那边,海岸线长着呢,走私活动特别多。
等到勤奋治理国家的康熙皇帝登基后,因为大清的人口涨得太快,地里的粮食不够吃了,所以康熙只能从东南亚不停地买进很多大米和其他农作物。这样一来,海上的买卖也变得兴旺起来了。
但这种热闹背后,其实隐藏着好多棘手的事情,特别是海盗问题,特别让人头疼。
在嘉庆皇帝那时候,西山那边的阮氏家族为了多赚点钱,连海盗都藏着掖着不抓了。这事儿很快就让嘉庆知道了,但他想了想,觉得打仗要花太多钱,干脆就不派兵去管。所以嘛,安南那边闹得再凶,嘉庆不当回事儿,也挺正常的。
另外,跟乾隆比起来,嘉庆皇帝可算是挺懒的了。乾隆虽然一心要把国家治理好,但却花了大堆银子在各种事情上,而且官场的腐败问题也是从乾隆晚年时开始的。所以说,嘉庆接手的时候,那可真是个乱摊子。
他刚刚当上皇帝,位子还没坐稳呢,就碰到了白莲教的反叛,这场叛乱一直到嘉庆9年才结束。这段时间里,清政府费了多少心思,可想而知。
另外有个原因是,在乾隆53年的时候,乾隆也派兵去了安南那边,他本想“帮助黎族消灭阮族”,但结果没成功,还导致很多官兵牺牲了。
嘉庆虽然有点懒散,但他心里还是有数的,知道自己没乾隆那么富裕,再去瞎折腾、冒风险,实在没那个必要。
但是,之所以还没出兵,是因为安南的内战还没闹到让清廷无法忍受的地步。
【嘉庆的愤怒】
失去清廷的支持后,西山政权也失去了最后的指望。到了嘉庆7年,阮福映自己建国当了皇帝,定年号为嘉隆,就此开始了他的统治时期。
现在的西山政权,基本上已经没什么东山再起的力量了。新建立的政权本该“趁热打铁”,一旦被对方抓住了机会,想要再反击回去,可就非常不容易了。
阮福映为了让清朝承认他,也主动跟清朝搞好了附属国的关系。
另外,阮福映特别明白嘉庆皇帝的心思,他便主动把抓到的不少海盗交给清朝政府处置,这让嘉庆帝十分称赞。
接着,阮福映希望能得到一份正式的册封,这样他心里才能真正踏实下来。
但是,当嘉庆皇帝碰到这事儿时,他脑子里还是装满了各种想法。
当“旧阮”的军队打下升隆,抓住西山国王那会儿,嘉庆皇帝这边很快就知道了。可他不确定抓住国王的那个人,是不是之前求他给册封的那个阮福映。因为手下送上来的报告里,只写了“新阮”的头儿叫“阮种”。
所以,嘉庆对这次册封的事儿琢磨了很长时间,也可以说,他还在等着新的消息传出来。
看着那边一直没有动静,阮福映心里开始有点急了,他又问起了“两国交往的事情”。
嘉庆觉得这事儿再也拖不下去了,便回复说:既然你已经占据了整个安南,那就准备奏表派使者去册封吧。
阮福映见嘉庆皇帝点了头,便琢磨着把以前的国号换掉,改成“南越”。
这时候,嘉庆皇帝可就不高兴了,觉得阮福映有点儿太过分了。而且,嘉庆说阮福映把整个安南都占了,但实际上他只占了原来的交趾那块地方,跟“南越”说的那片区域不一样。
嘉庆皇帝一生气,就不答应那个请求,直接把表文给驳回了。
第二年,阮福映派人过来说,大概就是:既然“南越”这个国号不能用,那就麻烦您再帮我们想一个新的吧。
嘉庆皇帝这时开始仔细琢磨起来。
用上“越”字作为前缀,延续他们祖先的领地,再把“南”字放在后面,表示新封的领地。
最后,嘉庆定的新国家名字是“越南”,就是把“南越”俩字倒了个个儿,这里面其实有挺深的意思。
尽管和原先的“南越”比起来,感觉上好像差了很多,但当阮福映收到答复后,还是选择了接受。毕竟,他没有实力和强大的清王朝进行谈判。
嘉庆皇上手头的事儿挺多,尤其是宫里头的叛乱,特别棘手,所以,他就没在南越那边花太多心思。
嘉庆九年的春天,清朝的封官大臣齐布森抵达了升隆,他给阮福映戴上了越南国王的帽子,这样,清朝和新阮王朝的上下级关系就算正式搭上了。“旧阮”和“新阮”之间的较量,到这里就算是画上句号了。
这时候就能瞧出来,两边一直谈来谈去,清廷的脸色是越来越难看,这也表明了清朝的实力正在慢慢下降。
因为国家实力下滑了,尽管是个大国,但在处理跟周边国家的关系时也得小心翼翼,它不想像乾隆皇帝那样派兵出征,从某种角度看,这种做法已经算是很聪明了。
乾隆时期打完安南那仗后,西山虽然名义上还是清朝的藩属,但实际上并不怎么听话,说到底还是清朝没打赢人家。
他们之所以还这么做,是因为考虑到清朝的强大,怕以后闹出更多麻烦,好让自己的统治更稳固。
这就是说,藩属关系并非完全出于害怕,其实都是为了得到好处。
所以,当安南那边新的有权有势的人掌权后,为了多捞点物资和钱财,他们还是选择了老办法,就是让海盗去抢,抢完了还帮他们掩护。这样一来,我们华南沿海地区的安稳和发展也受到了影响。
另外,如果清朝政府想用钱来摆平事情,那他们越被看重,反而会越瞧不起清朝政府。毕竟,安南那场战争已经让他们明白,清朝政府并非是不可战胜的。
就是说,“越南”这个名字就一直这么用下来了,直到现在我们还在叫它这个名字。
到了19世纪,清朝被西方那些装备精良的船舰和大炮给打败了,越南也同样没能幸免。
1867年的时候,越南的六个省份都被法国占领了,它们之间还签了个不公平的条约。到了1883年,越南就只好承认整个国家都被法国管了。
二战那会儿,越南可倒霉了,法国和日本都跑来殖民统治,过得非常不容易。不过,国家名字还是老样子。一直到现在21世纪,越南还在用这个国名。
以前的小属国,经过好多年的时间,变成了现在的邻国,并且一直保持着嘉庆皇帝当时给的国家名字,从来都没变过。
【参考】
郭振铎和张笑梅一起写了本叫《越南通史》的书[M],这本书是在北京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。
孙宏年写的《清代中越宗藩关系研究》这本书,是在哈尔滨的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。